党务阵地

榜样力量标杆魅力——何山

党委办公室  |  2019/09/12


导语:共产党人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锦江河畔,一代代二院人把“仁爱济民、勤慎服务”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们把患者放在心中,始终坚守医者仁心的温暖,努力回应生命的诉求,以最坚定、最自觉、最实在的行动书写着百年大爱、仁济天下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医疗技术与人文精神、妙手与仁心完美结合的典范。

何山,普外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学术任职:四川省医学会普外专委会委员,成都市医学会普外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甲状腺外科学组委员,成都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常委,四川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委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医师协会疝及腹壁外科学组常委,四川省抗癌协会胃癌胰腺癌专委会委员,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特约编委,成都市普外质控中心专家及营养学组组长,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临床研究分会日间手术与分级诊疗专业组委员。

18年前,患者因手术记住了初出茅庐的“小医生” 何山。18年后,患者再次入住医院,出于对何山的信任,鼓起勇气接受 “禁忌性”手术。医患携手的他们,再次战胜了疾病……

缘分:再见18年前的手术医生

这是一段怎样的渊源呢?18年前,陈婆婆在市二医院接受了直肠癌根治术,参与手术的医生就有何山。时隔18年,腹痛难忍的陈婆婆被急救车送到市二医院后入住普外一科,何山已经成为该科室的主任,正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原本打算通过保守治疗缓解腹痛的陈婆婆,鼓起勇气接受了“禁忌性”手术……

在很多人眼里,一纸癌症确诊单无异于死亡通知书,陈婆婆的现实经历却证明,患癌并非如此可怕——早在1999年1月,陈婆婆就在市二医院接受了直肠根治术和人造肛门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没有复发和转移。业界通常认为,癌症根治术后5年没有复发,那么该癌症就已治愈。只不过,陈婆婆从术后10年开始出现腹胀、腹痛症状,有时自然就好了,有时需要在医院输几天液才有好转。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这几年肠梗阻发作累计超过100次,令陈婆婆苦不堪言。

这天,已经腹痛两天还没有好转的陈婆婆被120急救车送到了市二医院,急诊医生询问病史并查体后,将她转到了普外一科接受住院治疗。挂在病区墙上的专家栏出现了一个苏大爷分外熟悉的名字——何山,“哎呀,当年给我老伴做手术的医生都当主任了!”苏大爷说,18年前的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持续了七八个小时,他陪着老伴在市二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对“认真负责的小何医生”有着极深的印象,“癌症术后18年还依然存活,这样的病例绝对屈指可数,我作为家属自然应该好好感谢做手术的医生”。当天,何主任带领科室成员来例行查房,苏大爷一眼就认出了何山,并激动地抱出一摞当年的病历资料……

通过查看详细的病历资料和听取苏大爷声情并茂的描述,何山渐渐回忆起了18年前的情况:因为肿瘤在直肠位置太低,为保证手术效果、提高病人长久生存的可能性,他配合对肿瘤进行了完整切除和肛门改道。手术很成功,但人造肛门除了给陈婆婆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后来还引起了造口旁疝,陈婆婆的腹痛和肠梗阻,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造口旁疝。

长谈:从保守治疗转为 同意“冒险”

造口旁疝是造口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10-50%,手术是治愈造口旁疝的惟一手段,但造口旁疝修补术在腹外疝手术中难度最大。同时,鉴于直肠癌术后18年的陈婆婆已经有70岁高龄,且有糖尿病、脑膜瘤,还曾接受胆囊切除术、胃胶质瘤切除术,多次腹腔手术会导致广泛的粘连,所以再做造口旁疝修补术困难重重、风险极大,很可能无功而返。陈婆婆之前辗转求助过的几家医院,都不敢给她做这种“比较禁忌”的高风险手术。

在陈婆婆入院后第四天,病情开始好转,尤其是在连续两天大量排便后,陈婆婆一家本已经做好了出院的心理准备。但经过何主任和苏大爷的一番长谈,苏大爷替陈婆婆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留下来,把造口旁疝修补术做了再说!

苏大爷回忆,何主任足足用了一个小时跟他解释手术“该不该、能不能、何时做、怎么做”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何主任将手术描述得浅显易懂,必要时甚至画图进行说明,“这么有耐心实在难能可贵”。他原本觉得手术太复杂,但是他对于老伴多年来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如果她能不痛就很可以了,能活好多年算多少年,但是何主任分析,如果现在不做手术,以后还要恶化、溃烂,到时候想做手术都来不及了”。何主任则透露,他认为陈婆婆一家有必要知道产生病痛的原因,鉴于科室已成熟开展造口旁疝修补术,他考虑再三,觉得自己有信心通过手术方式为陈婆婆永久解除痛苦,“我也要感谢病人和家属对我的信任,愿意跟我一起‘冒个险’”。

手术:通过小切口  解决大问题

最终,历经约7个小时,何主任为陈婆婆成功完成Lap-re-do腹腔镜下造口旁疝修补术,也即根据陈婆婆的身体条件,采取了结合微小切口,主要还是腹腔镜操作的“杂交”手术方式(腹腔镜通常为“打洞”进入),实现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手术中,他在原来的腹部造口旁开了一个仅3-4厘米的小切口,通过腹腔镜进行探查,发现陈婆婆的疝气依旧严重,有一米多的小肠粘连不通,“完全是打绞绞”。他对这部分小肠进行了切除,“患者还有6米多的肠子,切后不会影响她的消化功能”,然后放上了防粘连补片以加强修补。

何山的自信源于科室雄厚的技术实力。普外一科开展传统疝修补术历史已逾百年,随着时代发展,该科继川大华西医院后,在市级医院中最先开展规范性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始终保持技术领先,成熟开展腹外疝(腹股沟疝、股疝、切口疝、白线疝、复发性疝等)修补术,与“华西医院疝中心”联合成立 “疝与腹壁外科手术规范化培训基地”,为成都地区无张力疝修补培训中心、四川省医师学会疝及腹壁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单位,年收治疝疾病患者800余例,除传统疝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外,还开展了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人与人很多时候是平行线,偶尔会有交点,18年的缘分在医患彼此信任中,使得这个交点熠熠生辉;多少个夙兴夜寐、多少次锤炼技术、多少份殷殷关切是医者日常的写照,更是医者仁心的积淀和流露,感恩遇见,感恩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