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科普知识详细

中(医)眼看癌瘤

尚鹏鑫(中医科)  |  2024/12/30

肿瘤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最早可追溯到殷墟的甲骨文中关于“瘤”病名的记载。

我国最早的医学专书《黄帝内经》成书时已经奠定了中医肿瘤学的形成与发展基础。书中论述的肠覃、石瘕、癥瘕、癖结、伏梁、马刀、筋瘤、肠瘤等与现今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相类似, 并对前述某些肿瘤的成因及治法作了很多论述。书中还对肿瘤转移现象作了记载,而且已敏锐的察觉到肿瘤的发生与饮食水土、地区方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有关, 提出了自然环境等与肿瘤的发病的相关性。其“治未病”的思想,如“既病防传”“先安未受邪之地”和“瘥后防复”都反映了中医学在肿瘤预防方面的指导思想。

其后“金元四大家”继承内经理论基础上,对肿瘤病因及治疗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寒凉派”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用寒凉药,为后世运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等法治疗肿瘤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攻下派”张从正力主“祛除邪气,而用攻法”的攻邪学说, 并提到“积之成之,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比现代医学更早指出了精神因素与肿瘤或类似肿瘤的某些疾病的关系。“补土派”李东垣则持“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创立补中益气汤、通幽汤等方剂能扶正固本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力和生活质量。“养阴派”元代朱震亨主张“润养津血,降火散结”的治疗思想,在他的著作记载的肿瘤发病因素中特别强调“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并认为治痰当求其本,即实脾土、燥脾湿,以二陈汤为基本方。

元明清医家在前人理论实践基础上,对于肿瘤病因病机及治疗又多有阐发和推进。元末明初严用和所撰《严氏济生方》记载有割治和药物结合治疗肿瘤病例。陈实功认为治疗肿瘤疾病宜内外科并重,以养气血、滋津液、和脏腑、理脾胃为主, 并善用以毒攻毒法。两位医家均是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治疗肿瘤疾病的倡导者。明代医学大家“温补派”张景岳的《类经》和《景岳全书》也较全面总结了前人关于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 如“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 多有积聚之病”对积聚的辨证提出更深的认识,将治疗积聚的药物分类为攻、补、消、散四大类,还提出及早治疗轻浅病以防肿瘤病发生。明末李中梓《医宗必读》则载有:“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 反映了对肿瘤发病的认识, 并记载主治肿瘤的药物20余种,设积聚专篇, 创制阴阳攻积丸,倡导攻补兼施,后人称为治癌经典。唐容川《血证论》《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提出“痞满、积聚、癥瘕” 等肿瘤类疾病与气血瘀滞脏腑经络有关,提倡活血化瘀法。

概而言之,正虚邪积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原因,即正气内虚, 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搏结,积聚日久而成有形肿块。因此肿瘤总属本虚标实,多由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多虚,局部属实的疾病。中医肿瘤学认为肿瘤的发生离不开“正虚、气滞、血瘀、痰凝、毒郁”,治疗也离不开“扶正祛邪”,将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归为“阴阳失调”,并将“调整阴阳,以平为期”列为中医肿瘤的治疗目标之一,其带瘤生存的治疗理念更适应于肿瘤这一种慢性疾病的治疗。

《医宗必读•积聚》:“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指示我们应争取早期发现诊断肿瘤疾病,或及时治疗癌前病变,或积极争取手术根治机会;若肿瘤已进展需增加抗癌药物治疗,则勿忘补虚顾护正气;若肿瘤进展至晚期,当以扶正固本为主,抗癌攻邪药物需谨慎使用。这些理念即使在当今现代医学抗癌理论及治疗繁荣发展的今天,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